低碳向未来 政产学研合力推动CCUS发展

3月17日,在以“CCUS低碳向未来”为主题的第七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国际论坛上,与会嘉宾就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路径进行交流,表示要发挥政、产、学、研四方力量,共同推动CCUS产业体系做大做强,促进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01

何为CCUS?

二氧化碳(CO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指将CO2从工业过程、能源利用或大气中分离出来,直接加以利用或注入地层以实现CO2永久减排的过程。

据了解,CCUS作为绿色低碳技术,将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捕集后加以利用,可用于地下驱油、生产化工原料等,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变废为宝。CCUS按技术流程分为捕集、输送、利用与封存等环节。

CCUS是国际公认的三大减碳途径之一,是目前实现大规模化石能源零排放利用的重要选择,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全球利用CCUS减碳将在2030年、2035年、2050年分别达16亿吨、40亿吨和76亿吨,分别占2020年全球碳排放总量的4.7%、11.8%和22.4%。

但CCUS也面临着一定的环境风险。一方面,CO2在捕集、运输、利用与封存等环节都可能会有泄漏发生,会给附近的生态环境、人身安全等造成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大部分CCUS技术有额外增加能耗的特点,因而会带来污染物排放的问题。

02

政策引导和技术发展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 CCUS 技术发展,相关技术成熟度快速提高,系列示范项目落地运行,呈现出新技术不断涌现、效率持续提高、能耗成本逐步降低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CCUS 技术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将 CCUS 技术作为重大示范项目进行引导支持,未来 CCUS 技术在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将会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在第七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国际论坛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为支持CCUS发展,生态环境部在CCUS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划、研发示范、能力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下一步将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转变。

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党组书记李金发表示,今年1月,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次发布的我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评价结果显示,我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巨大,预测潜力达2.58万亿吨,可为我国“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支撑。

“今后,自然资源部将进一步聚焦重大需求、创新技术方法,加大研究力度和深度,继续细化全国主要沉积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评价,开展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空间安全性评价,积极推广适宜地质空间持续用于二氧化碳利用和封存,全力保障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李金发说。

“十一五”时期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973 计划、863 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技计划持续支持 CCUS 技术研发,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项目集成示范,CO2 捕集、运输、利用、封存等各技术环节发展迅速,取得了系列成果。尤其是燃烧前捕集、运输、化工利用、强化深部咸水开采与封存、集成优化类的技术近十年来发展迅速。与国际对比分析表明,我国 CCUS 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整体相当,但捕集、运输、封存环节的个别关键技术及商业化集成水平有所滞后。

03

CCUS产业化发展

事实上,CCUS产业技术发展是一个多层次、跨行业的系统工程。不同地区全产业链技术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产业化发展成本依然较高。

为此,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厚良表示,要加快形成CCUS产业化规模化经济利用,并提出三点倡议:

一是合力破解CCUS科学技术难题,形成以先进工艺、高端设备产品为载体的技术体系,重点攻关低浓度二氧化碳低成本捕集技术,加强二氧化碳地质利用、化工利用、生物利用技术的研发。

二是合力推进CCUS全产业链示范工程,构建我国二氧化碳规模化利用工业体系,着力打造3至5个百万吨级CCUS全产业链示范工程,稳步推进千万吨级CCUS产业园区建设。

三是合力构建CCUS高质量发展良好环境,建立新型能源国际合作运行及投资体系,与石油、炼化、煤电、煤化工等碳排放企业加强交流和合作,与国际大公司、研究机构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建设一批CCS/CCUS项目,拓展CCUS产业国际合作“朋友圈”。

“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秘书长陈建峰表示,在“双碳”目标稳步推进过程中,通过地质利用与封存、化工利用等方式,是目前最现实又可规模化应用与实施的减碳技术。发展CCUS技术,是未来实现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推动生产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加速数字化与战略发展的深度融合,加快CCUS产业建设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