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气溶胶重要来源探明
大气中有机和黑碳气溶胶一直是影响地球气候变化、空气质量的重要因子,但是过去对两种气溶胶的来源缺少科学的验证。近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章炎麟教授、中科院大气所LAPC傅平青和孙业乐研究员等联合国外研究机构,通过气溶胶不同含碳颗粒的微量放射性碳(14C)测定和气溶胶高分辨质谱等手段,揭示了北京PM1.0中含碳气溶胶的来源和形成过程,为我国开展气溶胶减排、制定相关法规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有机气溶胶和黑碳气溶胶都是PM1.0(空气动力学直径不大于1微米的颗粒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占PM1.0质量的20%—80%。其中,有机气溶胶比黑碳气溶胶含量要更高。

研究发现,非化石源是北京地区PM1.0中有机气溶胶的重要来源,贡献比例在28%—72%之间(平均值是52%);而化石源(如机动车和燃煤)对PM1.0中黑碳(或元素碳)气溶胶的贡献率可以达到67%—96%(平均值为82%)。

专家解释,这些非化石源有机气溶胶主要来自于生物质燃烧、植物排放和烹饪等过程产生的一次和二次有机气溶胶。

研究进一步发现,冬季和春季非化石源气溶胶主要来自生物质燃烧和烹饪源排放的一次气溶胶,而氧化性有机气溶胶(主要为二次有机气溶胶)则主要来自化石源。在化石源产生的一次有机气溶胶中,燃煤(56%—62%)的贡献要略大于机动车(3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