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全国政协委员、哈尔滨电气集团董事长斯泽夫
本报记者 张一鸣
从全国两会第二场“委员通道”上的媒体采访,到李克强总理下团组时在政协经济界别联组会上发言,全国政协委员、哈尔滨电气集团董事长斯泽夫在全国两会期间的被关注热度不断攀升。两会期间,斯泽夫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回应热点话题。
中国经济时报:今年您的提案中提到把电力安全作为碳达峰、碳中和的核心,在业内引起广泛关注,为什么要把电力安全视为核心而不是底线?
斯泽夫:当前电力对人民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从近期美国德州出现的“大规模停电”事件反映出的问题来看,我们必须解决新能源电力系统稳定性和波动性问题,以保证能源安全,这是碳达峰、碳中和的核心。
德州“大规模”停电问题的产生,在于对电力安全性的思考不到位,首先当地过早停了煤电,其次极寒天气使得风电停摆,最后是燃气轮机供电不足。表面上看是极寒天气造成的,但背后的原因是技术、创新和管理问题。在这些问题中,电力安全位居首位。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如果推进太快,没有考虑综合性的影响,最终将带来社会不稳定,影响老百姓生活,冲击经济运行,因此,必须把电力安全放在第一位,也就是核心的位置。
中国经济时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正在推进,今年是关键之年,如何通过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斯泽夫:国企改革是激发国有企业市场活力的手段,改革对哈电集团的发展非常重要。东北地区进入计划经济较早,退出较晚,是客观的条件,要做好改革文章,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其次,要抓机制的转换,重视机制的改革,发挥好经营机制对企业和地区发展的影响。最后,今年要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中的七成目标任务,只有具备前面的基础,有市场观念、机制,才能将各项改革的工作落到实处。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企改革的突破口,装备制造业是重资产行业,投资回报率低,民营企业很少,只有提高效益,吸引更多投资者,才能真正起到混改的作用。在今年的改革攻坚战中,哈电集团已经确定改革目标,要实现目标还需要全体干部一起推动。
中国经济时报:央企如何才能成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特别是在可控自主知识产权基础研发上应如何发挥作用?
斯泽夫:哈电集团是电力装备的龙头企业,我国电力装备行业虽然经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实质性突破,但仍然存在一些短板需要加强,包括自主创新不足,产业结构待改善,产品的质量、性能、品牌满足不了用户对智能、环保的多样化需求,同时高端装备关键技术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仍然依赖进口,严重制约了我国装备制造业关键件的国产化进程等方面。
央企要成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装备制造企业要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努力在重大项目工程化应用、碳中和、碳达峰形势应对等方面,切实解决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把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科学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狠抓创新体系建设,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改善科技创新生态,鼓励广大科研人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要持续深化国际合作,积极克服疫情不利影响,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在推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展现央企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