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博会:助力产业绿色升级

2020中国国际低碳科技在线博览会(2020在线碳博会)定于5月18日至5月28日在线上举行。在刚刚召开的“2020在线碳博会动员会”上,中国国际低碳科技博览会组委会秘书长李鹏发出了“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参与者、践行者”的呼声,同时提出了“携手抗击疫情,帮助中小企业在线复工复产”的倡议。怎样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来?碳博会上将会有哪些助力中小企业复工复产的举措?2020在线碳博会将会有哪些新的看点?日前,记者专访了组委会秘书长李鹏。
 
 
“让生态治理搭上低碳顺风车”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为当时饱受污染困扰的余村指明了发展之路。今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重访余村,高度肯定了余村的绿色发展之路,表示余村已经起到了全国示范作用,他看好这里的发展后劲和潜力。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
 
在李鹏看来,低碳经济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随着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以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哪儿被破坏就治理哪儿的局部治理法,已经无法平衡环境被破坏的速度了。而我国又是一个高能耗国家,只有大力推进低碳技术创新,促进低碳技术产业化,才能赢得低碳经济主动权。
 
不过,“适用性比较强的低碳和节能技术,产品、项目、装备等存在难以向市场推广的困扰。”李鹏介绍,低碳经济专业委员会牵头成立了一个编委会,从2013年起开始征集并逐批发布低碳科技成果推介目录,到如今,已经拥有百余种低碳科技项目的成果。包含能效提高、非化石能源、燃料及原材料替代、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碳汇五大领域、数十种行业。然而,这些停留在纸面上的低碳技术,却面临难以向市场推广的尴尬。
 
“这些技术和成果的转化,中间缺少了一个环节。需要有一个平台把技术和装备整合起来,促进成果的转化、交易、合作、推广。”李鹏说,在此背景下,2017年,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生态环境部环境认证中心、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促进会、上海交通大学中英国际低碳学院达成共识,全力推动低碳技术成果转化与交易,在原国家发改委气候司(现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住建部科技司支持下,联合成立中国国际低碳科技博览会组委会,共同筹备第一届中国国际低碳科技博览会,以“低碳科技、点亮未来”为主题,旨在交流展示我国适用普及低碳技术,架设国际合作通道,带来更多合作空间,于2018年4月22日在上海成功举办。
 
他进一步说,“搭建碳博会平台,可以让生态治理搭上低碳顺风车,集聚一批电力、水泥、石油石化、有色金属等行业顶尖技术,通过积极探索、吸纳到展会中来,完成向能源企业引荐的结构性组配,助推国家绿色低碳发展。”他预测,“未来,我国将以低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为着眼点,在新基建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疫情防控、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二氧化碳封存、企业绿色供应链等方面,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可借助碳博会平台成功实现市场化,推动关键绿色低碳技术与配套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携手抗疫,低碳前行”
2020年的新年来得过于坎坷,以至于初来乍到时,许多人直呼,希望可以“重启”2020。新冠肺炎席卷世界,病患数量急速增加。随之带来许多问题,防疫物资不足问题、每日产生的几千吨医疗废物的处理问题、部分地区医生紧缺问题等等。
 
李鹏介绍,面对来者不善的新型冠状病毒,许多医疗用品企业扩大研发线和生产线,制造出了许多环保且高效的抗疫用品。此次线上博览会特别设立了以“疫情防控技术展区”为主题的二号展区,将展示展示医疗器械、防疫产品及医疗废弃物处理技术及设备;大数据、 物联网、5G、虚拟现实等技术产品在抗击疫情一线的创新应用及疫情防控场景融合的应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产品在防控治疗的服务及无人物流等领域的应用。
 
李鹏表示,疫情期间许多企业都展现出了责任与担当,自发的捐款捐物。现如今,疫情形势逐步好转,碳博会组委会会同其他行业协会商会一道,响应号召,积极推动企业复工复产,与社会各界携手抗疫,稳步前行。
 
李鹏同时表示,无论科技怎么发展,市场怎么运作,绿色发展、健康发展永远是首要前提,发展一定要向生态回归。“低碳科技,点亮未来”是碳博会一直以来的主旨方向。本届碳博会将集中展示国内外先进的绿色低碳技术、产品和服务,帮助企业了解到最前沿的科技,实现企业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
 
 
“碳博会帮助企业建立产业生态网”
 
 
本届碳博会展区分设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疫情防控技术、新基建、生态环境治理产品技术、绿色农业、低碳建筑产品、低碳消费及低碳生活(碳标签产品)、低碳服务、智慧健康、绿色扶贫和长江经济带(湖北)、低碳BABY专属展区,共计十二个展区。可以帮助企业快速匹配上下游企业,在搭建低碳技术交易合作平台,整合优势资源方面优势更加凸显。
 
李鹏介绍,2019年,由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牵头,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以及联想集团、远大科技集团、中节能等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同成立了中国碳标签产业创新联盟,并相继开展了产品碳标签标准制定、产品碳标签评价以及中小企业低碳产业化基地、全国低碳技术中心等示范建设,赋能企业低碳可持续发展,启动了疫情防控两化融合相关行业、团体标准制修订项目的征集。截止到目前,已完成并批准发布8项团体标准,实现了3家示范基地、5家技术中心的共建。
 
李鹏提到,从首届碳博会开始,与碳博会同时进行的还有气候奖的评选活动。“2020气候奖”将会特别关注疫情期间的“逆行者们”。新型冠状肺炎爆发以来,许多低碳绿色行业的企业都自发的进行了捐款捐物。疫情初期,医疗物资以及个人防护物资极度紧张的时候,“逆行者们”从世界各地筹集到了医疗消毒液、口罩、护目镜、防护服、医用手套等防疫用品,紧急发往抗疫一线。药品以及生物科技公司第一时间对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以及相关的医疗器械和药品进行了研究,以保证新冠病人的确诊率和救治率。疫情虽然猝不及防的汹涌而至,但是只要齐心协力,总能度过难关。
 
李鹏希望,通过奖项评选活动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树立标杆和楷模,以榜样的力量推动中国低碳科技创新健康、快速、稳定发展。
 
本届线上碳博会将与全国30+行业协会紧密联系,继续搭建全国性低碳技术产品服务综合性生态圈,提供专业的专家团队咨询服务。同时为了提升沟通效率,平台将最大程度实现资源化对接,上中下游全面展示低碳产业优秀的领军企业;精准定位,量身打造与潜在客户交流的平台,轻松对接与世界互联。
 
李鹏认为,在促进低碳发展方面亟需聚合四个主体形成合力,这四个主体也是碳博会的参与主体。
 
第一个主体是企业
他表示,通过多年走访发现,由于我国制造业仍处于产业链低端,结构性发展不平衡、节能技术和资金缺乏等原因,企业节能降耗的压力比较大,迫切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多方合作实现绿色协调发展。
 
第二个主体是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
近年来,为了鼓励和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体制内科研人员在岗创业、离职创业的相关规定。然而,产学研一条龙的成果转化,并不是科研人员一个人的事,需要寻找资金、厂房、设备和企业的支持,必将形成一个实体。如何把企业和科研人员的需求对接,促进成果转化,也是碳博会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第三个主体是政府部门
也是最重要的主体。政府是低碳经济的主导者、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行动,陆续出台的相关法律和管理条例可以看出国家层面对低碳经济、环保问题的重视。李鹏表示,碳博会一方面要向政府部门反映社会和企业的诉求与建议,另一方面又要面向企业和公众普及低碳和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行业形势的宣贯,显然搭建平台实现多方对接是最有效的方式。
 
第四个主体是家长和孩子
要在全社会形成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必须从“娃娃抓起”,透过文化、技术、产品形成良好的低碳文化氛围,使低碳发展的种子植根于我们的家长、孩子,形成校外教育的第二课堂和强大的流量。
 
在线碳博会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随着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第三次浪潮的到来,数字化转型将会成为传统企业的必由之路。自2018年起,“新基建”就开始作为一个新名词出现在了国家层面的文件当中。今年3月4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的会议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再次被强调,会议指出:“要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其中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这次会议使得“新基建”再次成为一个热词。
 
李鹏介绍,本次碳博会专门设有新基建技术展区,重点展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一代信息应用技术产品。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企业复工复产、经营合作和市场建设,降低企业经济活动成本,搭建技术资源和市场需求开放共享平台。届时将在碳博会上集中展示国内外先进的绿色低碳技术、产品和服务。通过组织低碳技术和服务产品陆续上线,实现企业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让各大企业实现资源、人脉、项目、技术的一站式链接。
 
提到线上碳博会优点,李鹏表示,与传统会展相比,互联网+展览的线上展会具有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贸易机会更多等多方面优势。并且参展企业的视频可以365天随时点播、回放,可最大场景展示企业实力及产品性能。
 
被问及“在线上进行产品展示,如何避免观众的距离感?”时,李鹏谈到,线上碳博会将会全方位展示产品,支持在线音视频、即时互动、VIP洽谈和技术资料下载。另外还专门设有低碳会客厅,可以与业内大咖直播互动,了解技术趋势,咨询解决方案。
 
在线碳博会的举办者和参与者,通过网络进行的交流,突破时间限制,可以做到实现全年无休,永不落幕。打破地域壁垒,辐射更广,触及全球的客户群体。
 
李鹏最后坦陈,“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国家战略大背景下,通过碳博会实现各方技术互补、信息共享、资金互助,实现从过去一国、一地、一企单兵作战到抱团发展模式的切换,这正是举办碳博会的初衷也是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