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松:我国实现碳中和有几大优势

       近年来,气候变化日益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央也提出,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对相关行业和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研究员刘长松近日在采访中表示,中国在2060年碳中和的承诺顺应了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大势,是提升全球气候治理领导力与话语权的重要途径,对深化国内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从全球层面看,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我国主动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利于应对国际减排压力,在应对气候变化与加强国际合作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从国内来看,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质量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的向往还有不小差距,加快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有利于减轻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冲击,协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保障水平。

  刘长松表示,我国实现碳中和的优势和机遇至少有如下几点:

  可再生能源发展具有规模优势,能源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当前,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30%左右,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均居世界首位。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大幅下降,从2012年占比68.5%下降到2020年的56.8%。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明显进展。截至2020年底,中国碳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8.4%,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15.9%,均超额完成了2009年承诺的目标。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持政策持续完善。绿色金融、绿色债券快速发展,为清洁能源企业融资带来便利,国家碳市场的启动将进一步激发企业加大节能降碳领域投资力度。


来源:广州日报
时间:2021-05-24